
育龄妇女规模已见顶下滑,2030年20-35岁主力育龄妇女规模将比2018年减少29%,其中20-35岁生育高峰期妇女将减少41%,后续出生人口恐将大幅下滑,预计2030年将降至1100多万、较2018年减少26%。在修正人口普查数据中的低龄人口漏登后,我们估计了1982-2030年育龄妇女情况。1982年中国15-49岁育龄妇女规模为2.5亿,到2011年达3.8亿人的峰值,2018年降至3.5亿,预计到2030年将降至3.0亿。其中,20-35岁的主力育龄妇女从1982年约1.2亿增至1997年1.9亿的峰值,到2018年降至近1.6亿,预计到2030年将降至1.1亿;25-30岁生育高峰期妇女2018年约7000万,预计到2030年将降至约4100万,降幅约41%。在此背景下,预计2030年出生人口将降至1100多万。
“原油期货的境外客户不仅参与盘面上的交易,而且很多已成功参与包括买进和卖出的交割、仓单质押等各式操作。”中国新永安期货营运总监邱达祥说。据了解,对于INE原油期货,境外市场普遍认为,它的上市不仅弥补了国际原油价格尚无法通过人民币定价的空缺,同时也在国际市场休市期间,为投资者提供了保值对冲的工具。
为什么不生?——生育基础削弱、生育成本约束。1)生育理论:从死亡率下降驱动到功利性生育意愿消退,再到成本约束。根据驱动生育率下降主导因素的变化,可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:一是高死亡率驱动阶段,人们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从而保证收益最大化,总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。二是死亡率下降驱动阶段,低生育率也能保证收益最大化,总和生育率从6以上降到3左右。三是功利性生育消退阶段,人们的生育行为更接近情感需求,并重视子女质量提升,总和生育率大致从3降到2左右。四是成本约束的低生育率阶段,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,低于意愿生育水平。2)晚婚晚育、单身丁克、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础。中国结婚率2013年见顶回落,离婚率持续攀升;晚婚晚育现象日益突出,1990-2015年平均初育年龄从24.1岁推迟至26.3岁,主要初育年龄从20-27岁推迟到22-29岁。因婚姻市场匹配问题及单身主义等,“剩女”规模快速增加至约600万,学历越高“剩下”的概率越大。此外,丁克家庭、不孕不育人群增多削弱生育基础。3)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、养老负担、机会成本高抑制生育行为,“生得起、养不起”。房价快速攀升,2004-2017年房贷收入比从17%增至44%;教育成本明显攀升,特别是公立幼儿园供给严重不足,1997-2017年中国公立幼儿园在读人数比例从95%降至44%。医疗费用持续上升,1995-2017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涨22.4倍。“四二一”家庭结构养老负担重挤压生育意愿。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,导致生育的机会成本高。
从全国数据来看,从1990年到2002年,基层社连续12年亏损。有学者称,“基层社与农民,在有的地方连买卖的关系都不复存在。”潍坊市供销合作社理事会副主任王沼东对《第一财经日报》说,在那段时间,工资都发不下来,很多职工开始“停薪离职”,自谋出路。部分基层供销合作社陷入“网破、线断、人散”的境地。
专家:美方指责中国为“汇率操纵国” 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美国财政部5日发表声明说,在特朗普总统的支持下,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当天已决定将中国列为“汇率操纵国”。对此,专家表示,美方指责中国汇率操纵国,既不合理也不合法,是用霸凌主义对中国极限施压。
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增长,创新发展意识不断增强。2018年,虽然中关村新三板企业整体营收及净利润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,但此状况并未影响企业对研发创新的投入力度。经过了2017年研发总费用和平均研发费用的首次下降后,2018年中关村新三板企业研发费用又迎来了回升,整体研发投入达到100.30亿元,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到5.55%,高于2018年全国新三板企业平均研发强度和全社会研发强度。